最近幾年,曾經在國內乘用車市場占據六成以上份額的外國品牌汽車(含合資和獨資車企),銷量持續下跌,市場份額也同比下跌。
德系、日系、法系、美系、韓系等國內生產的外國品牌汽車,在中國市場銷量整體呈現下滑趨勢。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合資車企除個別企業外,銷量幾乎全部負增長,不少車企甚至出現兩位數下降。外國品牌乘用車在國內汽車市場的占有率,也下降到50%左右。
曾經在中國乘用車市場呼風喚雨的合資車企,在新的形勢面前,如何加快轉型革新,重振往日雄風,可謂是壓力山大。
外國品牌汽車銷量持續下滑
德系車是最先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品牌汽車,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僅上汽大眾的桑塔納一款車型就占據了國內轎車市場六七成的份額。作為德系品牌中在中國市場銷量最大的品牌之一,2024年大眾品牌乘用車在中國市場銷量292.81萬輛,占全球總銷量的32.4%,但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同比下滑9.5%。
在豪華車市場,以奔馳、寶馬、奧迪為代表的德系豪華品牌,2024年中國市場銷量全部出現下滑。奔馳在中國的銷量同比下降7%,寶馬下降13.4%;奧迪下降10.9%。保時捷在中國市場銷量同比大跌28%,連續三年下滑。
日本三大車企本田、豐田、日產2024年在華新車銷量都低于上年水平。本田2024年下降幅度達到30.9%;日產下滑12.2%,豐田2024年同比下降6.9%。
韓系品牌中,2024年北京現代同比下降39%。悅達起亞借助于出口大幅增長,2024年銷售24.8萬輛汽車,同比增長49.2%。
美系品牌中,除特斯拉以外,其他品牌銷量也大幅下降。
同時也要看到,部分合資車企通過加快新能源汽車轉型,實現了“止跌”。上汽大眾2024年新能源車型持續上量,銷量突破14.3萬輛,同比增長12%;一汽豐田2024年電動化車型銷售了38萬輛,較2023年增長36%,占比達到48%;寶馬和MINI品牌純電動車型2024年在中國銷量同比增長7.7%,純電車型銷量占集團在華總銷量的15%。
合資車企在華市場落后的兩大癥結
有分析認為,國內合資車企之所以落后,有兩大因素,一是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較低。二是車型更新換代緩慢。
最近幾年,中國汽車增長主要依賴新能源汽車和汽車出口。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廠家如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城等汽車廠家,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都很高。再加上特斯拉、埃安、問界、極氪、零跑、蔚來、理想、小鵬等主打新能源汽車的造車新勢力。2024年國產汽車(含自主、獨資和合資)新能源汽車占有率已經超過40%。與此同時,燃油車市場則同期出現下滑。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4年國產乘用車國內銷量2260.8萬輛 ,同比增長3.1%; 其中傳統燃料乘用車國內銷量1155.8萬輛,比上年減少248.5萬輛,同比下降17.4%。
與中國自主品牌相比,合資品牌產品仍以傳統燃油車為主。在傳統燃油車市場萎縮的形勢下,合資品牌銷量怎么可能不下降?
與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相比,合資品牌汽車新能源產品布局過慢、成本居高不下,市場競爭力不高,市占率也較低。
中汽協預計,2025年,新能源汽車仍將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全年將實現1600萬輛的銷量,實現24.4%的同比增長率。新能源汽車的主力軍仍然是中國自主品牌。
反觀合資品牌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在續航能力、充電能力、智能化和生產成本還有不小差距。
合資車企在中國仍有發展空間
利用外資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核心內容。自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汽車領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取得豐碩成果。主要跨國汽車公司相繼在中國設立合資整車企業,并吸引大批汽車零部件巨頭來華投資設廠。
中外合資汽車企業,帶來了技術、資金和車型,推動了中國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短短十幾年,中國于2009年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第一大新車市場,并持續至今。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合資車企,就沒有中國汽車的今天。
有分析認為,中國新車市場電動車和燃油車將長期共存。即使新能源乘用車達到50%的市占率,每年仍有一千多萬輛燃油乘用車市場。
在傳統燃油車市場,合資車企無疑擁有先天優勢,關鍵是如何加快產品更新換代,加快燃油車的電動化和智能化。
外國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困境并非不可逆轉。在對中國消費者需求和市場變化的理解和適應上,外國品牌汽車要習慣中國消費者的購車需求、偏好和消費觀念的變化,以及對車輛的外觀設計、內飾風格、科技配置、售后服務等方面的要求。
面對市場競爭壓力和產品營銷困境,外國汽車品牌可以通過與中國車企合作以借鑒中國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的技術優勢,加速自身轉型進程,大眾、寶馬與小鵬的合作、奔馳和吉利的合作,就起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另外,一些合資車企可以利用中國的成本優勢,以及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制造能力,擴大汽車出口。
中國汽車市場是一個開放的市場,外國品牌汽車不會退出中國市場,合資車企在中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關鍵看你如何創新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