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7-2024 微學堂 版權所有 京ICP備18049689號-30
過去兩年,樓市以令人意外的速度跌宕起伏,如今又開始出現“2025年會不會成為新的拐點”的爭論。
有人認為新政加持下市場答卷可期,也有人主張暫且持幣觀望,究竟該信哪一派?
回顧2022-2023年,一線城市的房價跌幅一度超過30%,尤其是上海等熱門城市普通板塊的成交價格大幅回落,很多人以為會就此“抄底成功”。
但與此同時,更寬松的購房政策也在不斷上線。
從限購取消、稅費減免到信貸寬松,幾乎動用了“所有籌碼”。
問題是,樓市是否真如表面數據所示已經讓人安全“下手”,還是說依舊需要分清區域特點和個人需求?
一、意在穩市,但難成火箭助推
2025年,樓市的核心特點之一來自政策面的“全面放松”。
一方面,中央層面繼續強調通過降首付、降利率、寬松購房資格等手段,穩定市場的購房信心。
另一方面,各地政府也在推動更多實質性的利好,例如擴充公租房供應、優化預售資金監管、甚至推行部分現房銷售模式,保障購房者的權益。
表面看,這波政策工具箱幾乎“彈無虛發”。
但在另一面,人口負增長趨勢和城鎮化速度放緩的“冷風”仍在吹。
如果說各項政策只是為了穩住市場基本面,那它起到的更多是“減震”作用,而非火箭助推。
尤其對于年輕人而言,高房價與低收入之下,婚育和購房計劃都在推遲。
房子雖然能成為家庭資產的重要部分,但“高杠桿”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仍是不可小覷的風險。
二、2025年樓市的供需結構
在這場樓市大戲中,供需矛盾一直是左右市場走向的敏感因素。
隨著房企在過去幾年面臨沉重債務壓力,大規模“以價換量”已經成為常態。
部分二三線城市的庫存去化周期不斷拉長,開發商為了盡快回籠資金,寧愿犧牲利潤,也要盤活項目,這對房價形成了進一步的下行壓力。
與此同時,需求端卻不復當年“躍躍欲試”的景象。
社會生育意愿的下降、年輕群體“房子不再是必需品”的觀念轉變、公租房和自持租賃項目的擴張,這些變數共同削弱了商品房的基本盤。
換句話說,哪怕政策拼命“松綁”,也難以立刻帶來需求的顯著增長——需求畢竟不是強刺激就能拉回,對個人而言房屋購買仍是最為慎重的決策。
三、區域分化
有人覺得房價會繼續跌,有人則認為優質地段供不應求。
為什么同樣是在一個城市,卻出現截然不同的市場反饋?答案或許就在“區域分化”四個字。
一線城市核心區域,由于資源聚集與配套完善,再加上城市更新的紅利,整體價格具有較強的抗跌性。
舉個例子,雖然上海外環附近一些板塊房價已回落得厲害,但陸家嘴等核心經濟區的租金收益率依舊堅挺。
對于那些占據教育、醫療與交通資源的板塊而言,價格下行空間確實有限。
反觀二三線城市,即使政策刺激力度不減,市場復蘇依舊顯得相對乏力。
一些過去依賴房企大規模開發的城市,如今庫存壓力未減,剛需與改善群體也趨向理性,對未來房價上漲并不盲目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