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系正在不斷擴大,繼廣汽與華為深度合作之后,上汽集團也有可能吃回頭草。
有消息稱,當前上汽集團正在和華為進行洽談:之前暫停的飛凡汽車代號為ES37的純電SUV項目,將搭載華為的全套解決方案。而首批華為相關人士已經進駐上汽,和上汽的團隊開展合作。雙方合作的車型,除了已經確定的飛凡ES37外,還有另外兩款車型。一款為大型SUV,另一款可能是MPV車型。這兩款車型目前還未確定是否放在飛凡汽車品牌下。
飛凡汽車再度迎來獨立的機遇
飛凡汽車本身就脫胎于上汽榮威R標,是榮威高端車型單列之后的產物。但是單列之后的飛凡汽車,銷量表現差強人意。去年年底,飛凡品牌不得不再度回歸上汽乘用車序列,和榮威/MG再度進行整合,成為榮威品牌的附屬。對此,飛凡汽車的相關人員內心肯定是不服氣的。
飛凡汽車銷量不佳的主要原因,除了國內汽車市場競爭激烈之外,主要還是因為智己汽車為了提升銷量不斷降價,讓和它采用相同技術的飛凡汽車徹底喪失了獨立生存的市場空間。此次,如果上汽能夠將飛凡作為其和華為合作的品牌,那么飛凡汽車有望再度迎來獨立,這對于前途未卜的飛凡汽車來說,肯定是一件好事情。通過華為技術的全面加持,飛凡有了迎接自己第二春的底氣。況且,華為可能會邀請使用其技術的飛凡相關車型進入到華為的銷售渠道進行銷售。
只是,在飛凡汽車全面引入華為技術之后,智己品牌的定位需要重新來梳理。在國內消費者心目中,華為智能網聯相關技術要勝過智己不少。如果飛凡品牌全面引入華為技術,那么當前銷售剛剛有所起色的智己汽車如何定位會,避免和飛凡汽車形成新一輪的內耗,將成為上汽需要解決的一道新難題。
上汽自主品牌亟待華為來解圍
在新任總裁賈健旭上任之后,上汽集團就一改過往靈魂論的提法,開始主動接觸華為。
上汽集團當前發展困難重重,賈健旭面臨的壓力不言而喻。2024年上汽集團的銷量為401.3萬輛,同比下滑20.07%。比亞迪以及其他自主品牌強勢崛起,外加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兩家合資車企終端銷售面臨挑戰,讓上汽集團穩坐18年的國內汽車銷量排行榜冠軍位置易主。上汽自主品牌過往依賴的海外市場,尤其是歐洲市場,但當下面臨歐盟高額進口關稅的阻擋,這使得上汽出海戰略備受挑戰。如果不采取措施,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那么不僅比亞迪,同樣虎視眈眈的吉利、長安、奇瑞等未來也會逐步逼近上汽的體量和排名。
引入華為,可以為上汽自主品牌板塊提升能級。在國內汽車市場,華為在智能駕駛以及智能座艙方面的產品力有目共睹。為用戶提供搭載華為全套技術的車型選擇,能夠讓上汽在自研的道路之外,迅速拉齊和國內其他引入華為技術的品牌之間的技術差距。不過引入華為之后也不是萬事大吉。國內當前使用華為技術的車企并不在少數,不管是鴻蒙智行賦能的“四界”,還是其他像長安阿維塔、比亞迪方程豹、廣汽傳祺等,都引入了華為的全套智駕和智艙技術,甚至還有華為的數字底盤。在這種情況下,上汽能否和華為達成合作,能否將華為的技術和自己的技術進行有機整合并發揮出1+1>2的效力,這有待觀望。
鴻蒙智行風光背后也存在 “隱憂”
2024年,鴻蒙智行成果斐然,鴻蒙智行“四界”布局完成。其中,問界和智界成為扛起鴻蒙智行銷量大旗的中堅力量。在過去的一年里,問界M7累計交付19.7萬輛,問界M9上市12個月累計大定突破20萬輛,兩款車型聯手助力賽力斯汽車取代上海汽車進入上證50。而和奇瑞合作的智界R7全年累計交付達到28969輛,和北汽合作推出的享界S9系列,則連續5個月成為40萬以上純電豪華轎車銷冠。
日前,華為再度迎來多個好消息。近日,廣汽宣布投資15億元,成立暫命名為GH項目公司,與華為深度融合各自優勢,通過聯合定義和設計,在產品開發、營銷策略以及生態服務等多個領域展開全面合作,打造基于全新架構、技術領先的全新的汽車品牌,并將推出一系列智能化新車型產品;阿維塔也宣布將全面升級和華為的合作模式HI plus。國內的主流車企,基本都有了和華為合作的項目。
隨著越來越多的車企和華為開展合作,尤其是像上汽、廣汽、奧迪、日產等等國內外車企巨頭的加盟,華為無疑成為國內車企中最大的贏家。但值得關注的是,除了賽力斯、江淮、阿維塔等少數車企外,大部分車企在引入華為技術之外,都還保留了自研的技術路線。“靈魂論”其實深深根植在每一家車企掌門人的心目中,引入華為技術只是權宜之計。華為智能車相關技術不僅收費不菲,甚至會深入到整車企業的項目決策中,并可能染指車型的銷售。這些無一不是在動搖整車企業在整個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對于那些體量比較大的車企,其完全有能力只拿出一部分的項目給到華為,而用其他的車型項目來支持自己的自研項目。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和華為合作的更多都還是國內的傳統車企,或者由傳統車企孵化出來的新品牌。放眼新勢力車企,像蔚來、小鵬、零跑、理想等等,一直都是采取全棧自研。對于這些新勢力來說,其互聯網基因使得它們在推動軟件項目研發時,相比于傳統整車企業能夠更加游刃有余。華為有的技術,無論是端到端智駕模型,還是車聯網系統等,新勢力車企都有。它們甚至都在自研智駕芯片,都想成為本土的“特斯拉”。而在銷量層面,無論是理想還是零跑,都和問界廝殺得昏天黑地。得到華為技術全面加持的問界,與理想銷量處于膠著狀態。至于其他“三界”,在銷量上還暫時沒有形成氣候。
點評
如果拿下上汽,華為在國內車市布局的版圖則大幅擴展。接下來,華為要想擴張在國內汽車市場的份額,一方面,取決于華為相關技術能否在國內做到持續領先,甩開國內競爭對手代際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取決于華為和國內車企的合作,能否給國內車企帶來豐厚的回報。如果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讓國內車企和華為合作的項目最后都是賠本賺吆喝,那么收費不菲的華為智駕和智艙技術,慢慢也不會受到主機廠的“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