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組合拳:從“托底”到“重構”的底層邏輯
2025年的中國房地產市場,正經歷一場從“量變”到“質變”的深度轉型。政策工具箱的全面發力,核心目標是實現“止跌回穩”與“模式重構”的雙重平衡。
1. 需求端:降門檻與擴需求的“精準滴灌”
首付比例降至歷史最低(首套15%、二套25%),疊加房貸利率突破3%關口(首套公積金利率2.6%),購房成本較2021年高點下降超40%。
以舊換新、房票安置等政策激活置換需求,深圳、重慶等地通過貨幣化安置釋放超千億級購買力。
2. 供給端:從“土地財政”到“品質溢價”
土地容積率下調(重慶1.7、蘇州1.5)推動高端住宅開發,部分城市得房率突破100%。
專項債4萬億資金注入“三大工程”(保障房、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基建),預計分流30%商品房需求。
3. 金融端:紓困與轉型的“雙軌并行”
房企“白名單”擴圍,優質企業獲低成本融資,而中小房企加速出清,行業集中度CR10提升至45%。
現房銷售試點擴大,預售資金監管趨嚴,爛尾樓風險從2024年的12.3%降至6%以下。
二、市場分化:一線“搶購潮”與三四線“去庫存”的冰火博弈
2025年樓市最顯著的特征是——城市能級決定資產命運。
1. 核心城市:量價企穩背后的“結構性上漲”
一線城市新房成交均價環比上漲0.36%,深圳、上海部分改善盤出現“日光”現象,土地溢價率超70%。
二手房率先反彈:深圳單周錄得量暴漲3069%,上海核心區次新房價格較低點回升10%-15%。
2. 低能級城市:政策刺激難掩“內生疲軟”
三四線城市庫存去化周期超24個月,房價較2019年高點下跌25%-40%,部分區域出現“以價換量”式拋售。
人口流出加劇供需失衡,如東北某地級市新房成交同比下滑47%,土地流拍率高達65%。
3. 新平衡點:一二手房份額歷史性逆轉
30個重點城市二手房成交占比達59%,首次超越新房,上海“一二手總成交”突破萬億規模。
三、未來圖譜:從“鋼筋水泥”到“運營服務”的范式革命
2025年將成為房地產“去金融化”與“重運營化”的分水嶺。
1. 產品力競爭:定義“好房子”的新標準
第四代住宅(空中花園、智能家居)占比提升至35%,綠色建筑溢價率達15%。
房企研發投入增長200%,杭州、成都試點“模塊化建筑”,工期縮短40%。
2. 存量改造:城市更新的“萬億級賽道”
舊改投資規模突破1.2萬億,廣州獵德村、深圳白石洲等改造項目催生新一批“拆遷富豪”。
商辦物業“商改住”加速,北京CBD空置率超20%的寫字樓轉型長租公寓。
3. 模式重構:從“開發銷售”到“持有運營”
頭部房企租賃收入占比提升至25%,華潤、萬科試水REITs擴募,年化收益率超5%。
物業公司估值重構,綠城服務市盈率突破30倍,超越開發板塊。
在分化中尋找結構性機會
2025年的中國樓市,既非“全面反彈”的狂歡,也非“持續探底”的悲歌,而是一場“優質資產價值重估”與“低效供給加速出清”并行的深度變革。對購房者而言,一線核心區改善盤、地鐵口小戶型租賃房、綠色認證住宅將成為“抗跌硬通貨”;對投資者而言,城市更新基金、住房租賃REITs、物業運營賽道或開啟新財富密碼。
政策托底下的樓市,終將告別“普漲時代”,迎來“用腳投票”的理性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