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很久芯片產業的臺積電正在面臨一場悄無聲息的危機。
所謂的“悄無聲息”并不是指這場關于芯片制造生產的戰爭并不火熱,而是來自國內主要競爭對手的華為,一直保持著罕見的沉默。
當然這似乎并不是華為處事風格,但華為的進步比臺積電要快的多,中國汽車或許能真正避免缺芯少魂。

目前芯片產業的現狀是什么呢?
是臺積電遠比華為要更優秀。
2022年底,臺積電臺積電實現了3nm芯片的制程工藝,計劃到2025年實現2nm制程工藝的量產,而這些仍然是華為目前做不到的地步。
但華為的優勢在于進步的空間。2nm芯片再往前一步就是1nm,目前從理論角度這是很難實現的,而如果實現后,臺積電面對的是投入產出明顯不成正比,芯片從制程工藝到極限后,臺積電面對的將會是漫長的停滯期。

對于華為來說,即便現在無法趕上臺積電的高度,但仍有不少的進步空間,而更重要的是,華為對制程工藝和光刻機研發上都保持閉口不談。
10個月前,華為在不需要使用極紫外光刻(EUV)機器的情況下,推出了7nm級別的處理器。而也有消息稱余承東在汽車業務上的卸任,也是去上海主持研發光刻機。

對于光刻機的研發生產,對于華為來說已經迫在眉睫。
前段時間ASML表示可以遠程癱瘓光刻機,這也就代表著國內目前所有購買了ASML光刻機設備的企業都將面臨隨時不能生產的困境,中國的芯片產業將會全面被封鎖。甚至最惡劣的情況是依靠ASML光刻機生產的中國芯片,具體發展到什么程度、造了多少臺,對方都一清二楚。

華為的沉默是有原因的,因為在中國市場中,西方市場唯一不明確具體芯片研發進程的公司就是華為。
只要華為不說話,西方就不可能知道。
不說話,才是發展最重要一環。
在被切斷臺積電代工的那一天起,華為已經杜絕了任何的幻想,開始大力發展自身以及國內市場的半導體產業,海關給出數據很好得印證了這一點。

2024年前四個月,半導體芯片的進口量同比下降了21.02%,出口量增長則到了20%以上。我們自己的芯片產業正在以大幅度上漲的趨勢脫離對歐美的依賴,而對于臺積電來說,7nm一下的市場是完全依賴高通、蘋果等客戶。
西方市場的制裁,只會是推動中國自主產業鏈的興奮劑。
而在隨著我們自身芯片產業發展后,臺積電要面對的將是產能過剩、半導體產業鏈隨時可能被西方市場切斷的局面。

沉默的華為,只會讓臺積電變得更憂心忡忡,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速度已經遠超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