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5日,新年開工第一天,馮興亞正式履新廣汽集團董事長。
權力的交替發生在兩天前,2月3日,廣汽集團第六屆董事會第80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選舉公司董事長的議案》。64歲的曾慶洪因到齡退休卸任董事長,由55歲的馮興亞接棒。隨后,廣汽集團發布公告正式官宣。
這場交權并非簡單的權力交接。在廣汽系扎根45年的曾慶洪,可以說是見證了廣汽從一個地方汽車修理廠成長為國內知名的汽車企業集團,并且親自帶領廣汽集團成長為營收破千億級的企業。曾慶洪也以作風強悍,務實能干,直言不諱的風格,在廣汽集團內部樹立了極高的威望。
當2024年上汽陳虹將接力棒給了王曉秋以后,已經“超期服役”的曾慶洪成為國有汽車集團中最后一位63歲守門人。然而,廣汽集團卻在2024年遭遇了銷量同比下滑20%,凈利潤暴跌超過70%,20年來首次年度虧損的困境。
2024年底,廣汽集團啟動“番禺行動”,標志著這家中國第六大車企正式進入改革深水區。““廣汽集團的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改革史,這些年我們不斷通過兼并重組、創新改革來實現自我突破”,從廣汽成長起來的曾慶洪,在廣汽集團危機之際,舉起了“改革”的大旗。但是接下來如何改革,能否改革成功,這個重擔落在了馮興亞肩上。他的每一步決策,都將決定著廣汽能否在電動化與智能化浪潮中重獲新生。
從“營銷悍將”到“掌舵人”的蛻變
與曾慶洪的精悍形象不同,馮興亞更像是一位儒雅的管理者,但實際上他卻是營銷領域的“悍將”。
早年間,馮興亞就在鄭州日產經歷了生產、采購、銷售、綜合管理等多個崗位工作的磨煉,一路做到鄭州日產的副總經理。2004年,馮興亞進入廣汽系,擔任當年剛剛成立的廣汽豐田的銷售部門中方負責人,負責最重要的營銷工作。其成績也是有目共睹,廣汽豐田創造了當年投產當年盈利的業內奇跡,凱美瑞國產化后迅速成為中高級細分市場的銷冠。
廣汽豐田的巨大成功,讓馮興亞僅用了短短四年就被升任了廣汽集團副總經理,并兼任廣汽豐田執行副總經理。2008年-2013年,馮興亞繼續推動漢蘭達等豐田熱銷車型的國產導入,建立“Toyota Way+本地化”的經營方針,從“微笑服務”到精準營銷,將日系品質與中國市場需求無縫對接,產能也由最初的每年20萬輛提升至每年38萬輛,帶領廣汽豐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在2016年升任廣汽集團總經理后,馮興亞又主導了廣汽自主板塊的崛起。他主持制定的《廣汽集團“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了廣汽集團“1513”的總體發展戰略謀劃。隨后落地了包括廣汽新能源智能生態工廠、廣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廣汽自主電池和電驅等在內的一大批重大產業項目。
2017年,馮興亞提出自主品牌三年振興計劃,隨后埃安品牌被剝離為獨立公司,與廣汽傳祺并列構成廣汽兩大自主品牌。之后,又相繼發布“NEXT計劃”、“萬億廣汽綱要”,啟動“4*2+1工程”,推動自主板塊的體系優化和創新。2023年,廣汽埃安銷量達到48萬輛,廣汽自主品牌當年銷量達到89萬輛,成為了廣汽自主板塊的“雙子星”。
無論從功績薄還是個人能力與資歷上看,馮興亞無疑都是曾慶洪最佳的“接班人”。
廣汽輸不起的三場戰役
但目前的市場競爭環境已非當年,廣汽集團所面臨的困難是多重的,這意味著馮興亞所面對的挑戰也是巨大的。
“利潤奶牛”合資板塊是短期的生死戰。曾慶洪說過這樣一句話:“做企業,沒有飯吃,談什么都沒用。”企業一旦嚴重“失血”不止,改革只能成為空談。2024年,被視為是廣汽“利潤奶牛”的合資板塊銷量下滑明顯,合資品牌凈利潤貢獻率從70%降至不足40%,致使集團層面出現年度虧損。這是廣汽眼皮底下的危機。
自主板塊的瓶頸突破是中期轉型戰。目前廣汽集團自主板塊的三大品牌:傳祺、埃安、昊鉑,傳祺的銷量仍然依賴于MPV市場和傳統燃油車型,在增程、插混等技術路線上,傳祺起了個大早,卻沒能占據先機。埃安2024年銷量下滑21.9%,對網約車市場過度依賴的癥結還未得到根治。昊鉑迷失在高端化的道路上,年銷量僅1.97萬輛,高端化、智能化的標簽仍然模糊。自主板塊想要扛起大旗,彌補合資板塊失卻的銷量和利潤,需要突破各自的瓶頸。
生態鏈上的短板或成為長期生態戰。多年來,廣汽在生態鏈的構建上有著大量的投入,并且也有著諸多成果。歷年來廣汽集團在科技日上發布了如無圖純視覺智駕系統、高安全大容量全固態動力電池、ADiGO智駕互聯生態系統、超級快充電池、海綿硅負極片電池、夸克電驅、氫燃料汽車等一系列領先技術。但到目前為止,這其中有部分技術成果無論從落地應用還是傳播上,還沒有助力廣汽樹立起技術標簽。
馮興亞的三重奏:合資重生、自主造血與生態重構
這三場戰役對于廣汽集團和馮興亞個人而言,都是輸不起的戰役。要打破僵局,馮興亞手里的牌還有很多。
廣汽的“番禺行動”計劃到2027年實現自主品牌銷量200萬輛,智能化投入占比提升至30%,并構建從鋰礦開采到電池回收的全產業鏈布局。本質上來說是三個策略:合資重生、自主造血與生態重構。
廣汽豐田、廣汽本田的“合資2.0”戰略已經開始落地。廣汽豐田的“聚變2030”計劃提出年產銷重回百萬輛的目標,廣汽本田的“1113”戰略則聚焦新電動品牌“燁P”和純電平臺。拋開宏大目標不提,微觀層面上更重要的是依托華為、騰訊、寧德時代等合作伙伴,為合資產品在智能化與電動上賦能。這其中決定勝負的關鍵手,仍然是外方技術輸入與本土化創新之間的博弈與平衡,以及合資企業組織效率的優化和提升。
自主板塊方面,年前的總部搬遷和組織架構改革,已經從營銷層面重新梳理了傳祺、埃安、昊鉑三大品牌,并且初見成效。埃安“三條龍”的熱銷,讓人看到了埃安重回升勢的趨勢。據了解,廣汽在2025年將會推出7款新車,覆蓋插混、增程、純電全賽道,對標比亞迪DM-i、理想L系列等車型。不過,面對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廣汽仍然需要在成本控制和技術創新間尋找一個合適的平衡點。
廣汽與華為合作的GH項目或會成為一個“變數”。如果廣汽能夠放下身段,復制華為四界的“爆款公式”,將有可能讓自主板塊的這場戰役時長縮短。
與此同時,廣汽已經宣布投入500億元研發L4級自動駕駛、端云一體大模型,2027年目標進入全球智駕第一陣營;布局鋰礦開采、電池回收,探索氫燃料技術,構建“車-樁-儲”一體化網絡;去年年底廣汽還對外展示飛行汽車的研發成果。這些都將有助于廣汽從單一造車向“出行服務+能源生態”的延伸和轉型。這其中的核心,也仍然是如何快速有效的將生態鏈的成果有效應用在產品端。
結語:
馮興亞的接棒,既是廣汽集團從合資依賴轉向自主創新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汽車產業轉型的縮影。他背負著廣汽集團的三重重擔:既要挽救合資頹勢,又要重塑自主競爭力,還需構建未來生態。而這一切,都需與時間賽跑。
面對行業“內卷”與技術迭代的雙重壓力,這位新掌舵人能否如曾慶洪當年重組廣汽本田般力挽狂瀾,將會決定廣汽此后的走向。站在更宏大的角度來看,馮興亞成功與否,不僅關乎一家車企的命運,更將驗證傳統車企巨頭能否在智能化時代打破“轉型悖論”。
這場戰役,作為變革者的馮興亞,沒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