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現在的情況很像一個處在青春期的少年。
MEGA失利,理想L6一炮而紅,是行為方式上呈現出的巨大反差。亦如少年可以因為一句話的刺激而大打出手,但也不妨礙他在母親節特意為媽媽送上一大束康乃馨。
誰的青春不瘋狂?
在大多數人看來,理想的基本面還是好的。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營收破千億,盈利破百億,理想成為繼特斯拉、比亞迪之后全球第三家實現盈利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然而,就在一季報發布的現場,掌門人李想毫無征兆的宣布,原本計劃在今年會推出的三款純電動車型,M7、M8和M9將推遲到明年上半年上市。
于理想而言,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產品推遲上市的問題。事實上,它甚至可以影響到少年理想未來的成長軌跡。
去年4月的上海車展,理想宣布正式進入“雙能戰略”的發展新階段,在“智能”和“電能”兩個賽道全面發力。其中,智能對標增程式技術路線,電能對標全新的高壓純電技術路線。
彼時,理想篤定地表示,到2025年,理想將形成 “1款超級旗艦+5款增程電動車型+5款高壓純電車型”的產品布局 ,面向20萬以上的市場,全面滿足家庭用戶需求。
上述規劃配套2023年底理想關于來年80萬輛的銷量目標,理想成為堪比特斯拉,最拿得出手的自主造車新勢力,指日可待。
然而,一切美好,似乎都因為M的上市節奏被打破轉瞬成為遙不可及。至少2024年80萬的年銷量計劃已經成為泡影。
對于延遲發布純電M系列的原因,李想的解釋有兩點。
第一,自營超充樁的數量還不夠,當自營超充樁數量達到和特斯拉中國相近的數量時,才是產品推向市場的合適時機。
第二,門店展位還不夠,如果要支撐一個新車型獲得過萬的月銷量,全國需要新增大概500—600個固定展位,否則就會出現增加產品數量但并沒有增加銷量的問題。
對此,不少人認為李想的解釋實在是太過牽強。
比如,超充樁的數量多少才是夠呢?正如蔚來CEO李斌表示,蔚來充電樁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其他品牌在使用。
既然大家都在建,一起用唄。
而門店展位不夠是否更像是無稽之談。試問,比亞迪的哪一家展廳把自家的車型展示全乎了?妨礙它年銷量破300萬了嗎?
然而,轉念一想,其實也不盡然。至少站在李想擁有成功經驗的角度去看,還是有道理的。
理想賣的是20萬以上的車,有專屬充電樁,特別是高壓電樁,當然對品牌的高端屬性是極大的加持。這就是用戶常說的,我可以不用,但你必須要有。這才是豪華的意義。
至于展廳、展位方面。李想還真不是矯情。早在2020年,李想就公開表示,一個城市有或沒有門店,市場占有率會相差8倍。
這意味著,實踐出真知,理想的實體門店確實能大大提升汽車銷量。
然而,我們依然認為,導致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李想對于延遲發布純電系列的理由,或許只是公開了他愿意公開的那一部分。
而另外不談,或者少談的那一部分,或許才是問題的核心癥結。
從現在到明年上半年,粗算一年時間。這一年時間理想可以為M系列干些什么?
首先,大改款的可能性極低。從已經公布的車輛信息來看,M7/8/9的完成度極高,基本到了拿來即用的水準。
真的要改?那只能說理想已經背離了造車的一般規律。
但針對一些集中的槽點做局部調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比如車輛尾部的造型。
那么,除了產品本身的局部調整,以及做好擴建電樁與展廳這些更好營造外部氛圍的工作之外,其實“等待”也不失為一劑良方。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4月純電車銷量在新能源車市場占比達到59%,插混占比為32%,增程式占比為9%。
而一年前,這三個比例分別為72%、21%和7%。也就是說,在一年時間里,純電車在新能源車市場占比下滑了13個百分點。
顯然,大盤趨勢已經明確告知,理想純電車型入市的時機并不太好。就像買到一支處在下行通道的股票,一邊跌,一邊買,還不知道底在哪里?
所以,等待企穩的點很重要。
在今年2月27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專家媒體交流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說,近兩年內,新能源市場發展將從“增量探索發展”逐漸轉變為“存量博弈”。
同時表示,202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接近50%,其中插混占比將達50%。
簡言之,大致是明年,純電和插混分庭抗禮的態勢將逐步確立。但整個新能源汽車的大盤將來到1000萬級的年銷體量。
對純電車市場而言,一個企穩回升的局面形成。
此時,理想再選擇修正之后的M9率先入市,市場的態度將友好很多,從而享受到水漲船高的福利。
盡管如此,理想最初的2025年11款車在售的宏大計劃恐怕很難實現。
看今年前4個月的表現,理想L8的月銷量持續處于自2023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如果看理想汽車第19周的銷量,理想L8比理想L6/7/9都要少。在理想L6貢獻了35%的銷量之后,理想L8的貢獻值只會越來越低。
在理想看來,提升經營效率,徹底改善增收不增利的局面是當務之急。那么,在經過2024年的一番觀察和醞釀之后,如果在M9上市之前,理想做出停產L8的決定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李想絕對不會因為達成一個全產品矩陣的“虛名”,讓產線有出工不出力的現象發生。必須當斷則斷,殺伐果斷。
而在M9之后,是不是M8/7也會魚貫而出,其實也是很大的問號。
正如李想所言,我們錯誤地把理想MEGA的從0到1階段(商業驗證期)當成了從1到10階段(高速發展期)進行經營。
純電路線,理想喊不出“沒有里程焦慮”的口號,彩電冰箱大沙發的路子也不再新奇,理想純電產品的差異化優勢,已經沒有了L系列時期的王炸效能。
比智能,有華為系;比機械素質,有車二代極氪系;比產品全覆蓋,有大佬比亞迪;比品牌效應,有外來的和尚特斯拉;比豪華質感,有羽翼漸豐的蔚來。
一旦攤上了純電路線,理想從天上飄回到了地上跑,的確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好在理想的認識是清醒的。
有人說,如果你抑郁,那是活在過去; 如果你焦慮,那是活在未來; 如果你平靜,你就是活在當下。
李想不愧為最優秀的、最現實的產品經理人,沒有感人肺腑的鋪墊,M純電系列在“平靜”中按下了暫停鍵。
至少目前看來,這應該是理想為了解決MEGA折戟引發的次生災害而采取的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除了讓理想的品牌形象,或者說幾年來積淀的市場口碑有些許減分之外,幾乎把對企業實質性的傷害降到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