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型的保險又炸鍋了。
近日有消息稱小米SU7的保費在某些地區已經到了七八千,保費甚至超過了六七十萬的豪車近兩千,而根據相同車價的保費比例來看,新能源車型的保費已經達到燃油車的近兩倍,大部分保險公司的新能源業務都瀕臨虧本。
有網友爆料小米SU7在為數不多的交付車輛中,事故率已經達到了驚人的20%,雖然這個數據無法區分真偽,但是根據最近小米SU7在質量和設計問題上的問題頻出來看,保險公司應該已經撐不住了。

從4月份正式交付以來,小米SU7出現的問題不少,從交付到產品質量設計都意外頻發。
4月9日,莫女士在還沒交付前就被告知新車在運輸過程中發生磕碰。
4月10日,一輛小米SU7被追尾后空氣懸架的儲氣罐脫落。
4月14日,一臺小米SU7 MAX僅第二次充電就發生無法充電問題。
4月15日,一臺小米SU7在提車10天后就出現低壓系統和車輛異常的警報提示。
5月5日,一臺小米SU7提車后僅行駛39公里就出現“車輛即將關閉”“驅動系統故障”等問題。
5月8日,一臺小米SU7出現了剎車失靈的狀況。
而不僅僅是小米SU7,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新能源車險的賠付率已經達到了驚人的85%。

而近日小米官方也針對“小米SU7保險費用跟50多萬油車接近”的問題作出了官方回應。小米稱,新能源車專屬《條款》既為“三電”系統提供保障,又全面覆蓋新能源汽車行駛、停放、充電及作業的使用場景,且還會根據新車/舊車、品牌、車型、上戶類型、險種、保額等多種因素綜合計算,保費價格也不盡相同。

這一番話好像把所有新能源車的使用過程都說了,就是沒說自己的設計缺陷和造車質量。而把小米的官話簡單翻譯來說就是,新能源車險比油車保險能保障的地方更多,所以貴一點也是正常的。
但咱就是說,這些“多出來的地方”,不應該是車企在設計制造的時候做得更完善的嗎?為什么要用戶和保險公司買單呢?

知嘹汽車回顧了近一年內的新能源的事故,我們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大部分的事故都跟智能和質量有關系。
用戶自己本身導致的意外事故很多,但大部分原因都是過于相信廠家宣傳的“科技智能化”,其次就是質量導致的斷軸、掉零件等等問題。而且由于新能源車企大幅度使用一體壓鑄技術和高集成度車身,這些也導致小事故的維修成本極高,保險公司必定會苦不堪言。

總的來說,新能源車險目前仍然面臨很大的問題,在如此高的出險率和維修成本下,保險公司為了盈利只能增加保費,用戶買得起卻“保不起”的狀況也只能與日俱增。想改變這一現狀,車企要付出的良心,遠比努力要多。